农业历史
1788年:孟买省首次尝试改良棉花作物
1827年:加尔各答成立第一个农业协会
1864年:泰米尔纳德邦赛达佩特的第一个模范农场
1871年:农业部成立
1878年:哥印拜陀农业高等教育
1880年:饥荒委员会的第一份报告(1876-77年饥荒)
1889年:帝国细菌学实验室,现在的印度兽医研究所(IVRI),浦那
1893年:饥荒委员会的第二份报告
1901年:饥荒委员会第三次报告
1901年:第一灌溉委员会
1902年:引进花生的大规模种植
1904年:柬埔寨棉花引进
1905年:比哈尔邦的普萨帝国农业研究所
1912年:哥印拜陀的帝国甘蔗育种站
1926年:皇家农业委员会
1929年:德里的帝国(印度)农业研究委员会
1936年:IARI迁至德里
1942年:种植更多粮食运动
1946:中央水稻研究所
1947年:化肥和化学品,特拉凡科
1956年:加强棉花、油籽和小米区域研究项目(PIRRCOM)
1957年:引入了全印协调研究项目(AICRP)的概念,B.P.保罗博士发起了第一个关于玉米的AICRP
1958年:授予IARI认定的大学地位
1959年:焦特布尔CAZRI
1960年:第一所州立农业大学(SAU)在Pantnagar建立了美国赠地学院的模式
1960年:集约化农业地区计划(IADP)
1960年:IRRI,菲律宾
1962年:IGFRI, Jhasi
1963年:国家种子公司
1963年:CTCRI, Trivandrum(块茎作物)
1964年:ICAR成为全国所有农业研究和教育的最高组织,具有资助、指导研究和协调研究的功能
1965年:集约化农业区域计划(IIAP)
1965年:国家示范计划
1965年:全印度协调水稻改良项目,海得拉巴
1966年:农业部下属的各种农业研究机构被纳入ICAR的管辖范围
1966年:将不同的农业研究机构置于ICAR的职权范围内
1966年:HYV计划
1966年:复种制
1969年:卡纳尔(哈里亚纳邦)的CSSRI(中央土壤盐度研究所)
1970年:干旱易发地区方案
1970年:印度第一种杂交棉花的释放
1970年:喀拉拉邦卡萨神的CPCRI(种植园作物)
1971年:全印度旱地农业协调项目
1972: ICRISAT
1973年:Minikit Trails项目
1973年:农业研究和教育部(DARE)在农业部总干事ICAR中成立,赋予DARE秘书和ICAR管理机构主席的地位
1974年:在本地治里建立了第一个Krishi Vigyan Kendra (KVK)
1974年:指挥区发展
1975年:全印度农业研究服务机构(ARS)成立。此外,成立了农业科学家招募委员会(ASRB),为ICAR机构招募科学家
1976年:国家农业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了《国家种子项目》(NSP)。该项目在世界银行建立的7个训练员培训中心(TTCs)的财政援助下,开始生产育种种子
1976年:国家农业委员会报告
1976年:综合农村发展计划(IRDP)
1977年:培训和访问(T&V)制度
1979年:实验室到土地计划和国家农业研究项目(NARP)启动
1982年: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(NABARD)
1986年:建立油籽技术任务
1984年:在ICAR中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农业推广司,由副总干事(DDG)领导
1985年:NAEP(国家农业推广项目)
1987年:分别从作物科学司和动物科学司中分离出来,由ddg领导的园艺和渔业司
1988年:为审查ICAR的基础设施、人事政策和职能作用而成立的GVK Rao委员会提交了报告。此外,农业工程部门,由一个DDG领导,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剥离出来,在ICAR总部设立了高级研究管理职位,涉及收获后管理、家庭科学、政策和前景规划、知识产权(IPR)问题和农业研究信息系统
1989年:ICAR被授予博杜安国王奖,以表彰其在引领绿色革命方面的宝贵贡献
1993年:印度首次释放杂交水稻
1995年:启动了机构-村庄联动计划(IVLP),在农民的参与下进行技术评估、改进和转让。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,还启动了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项目
1996年:建立了国家基因库,用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,在- 20°C和-150°C至- 196°C液氮环境下保存100多万份种子样本和25000份样本
1998年,启动由世界银行资助的国家农业技术项目(NATP)提高ICAR组织和管理系统的效率,以提高优先研究项目和科学家的绩效和有效性;开发模式,提高技术传播系统的有效性和财务可持续性。
2004年:再次获得博杜安国王奖,表彰在水稻-小麦联盟伙伴关系下所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。
2005年:国家农业创新工程(NAIP)
2006年:国家农业创新工程